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193-627238.html
大豆往事——別說“中國大豆輸了美國是因為轉基因” 精選
已有 4382 次閱讀 2012-10-29 11:59 |系統分類:觀點評述|關鍵字:轉基因 大豆 美國
昨天在饒毅老師的博文上看到這樣的話“今天中國大豆大量進口,中國大豆在產量、品質和價格上都不如美國。如果中國堅持不研究、不應用先進的轉基因技術改善其他農作物的生產,中國勢必將大量進口更多的美國生產的、轉基因的產品。 ……美國領先的技術已經在美國和多個國家推廣。中國人,大多數也已經食用美國轉基因農作物的產品。造謠美國生產轉基因危害中國,是小國島民式的自作多情。美國迄今沒有針對中國設計農作物,美國的轉基因是首先自己先應用,自己領先,中國是沒有本事自給自足大豆,才被迫進口美國的轉基因大豆。”
這番話,看得人很傷心。我想指出的是,第一,美國從上世紀初才開始從中國大量引種大豆。直到上世紀30年代初,美國農業部雇員還在我國收集大豆品系的各種資料。第二,實際上在轉基因大豆出現之前,美國大豆的產量已經超過我們了,主要原因在於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他們對中國大豆種質資源多樣性的重視與利用。
“如果說19世紀,英國從我國引種茶葉最終使我國最重要的出口貨物遭到致命打擊的話,則20世紀美國在我國引種大豆再次使我國一種新興的出口農作物遭受了同樣的命運。
大豆也叫黃豆,古代稱作菽,是“五穀”之一,在我國有四五千年的栽培歷史。……從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的1911年,我國以大豆為主的豆類、豆餅、油類出口額分別超過了2658萬、2141萬和1511萬兩海關銀,而以往一直在出口中占最重要地位的茶在當年的出口價值總額也只有3833萬餘兩。到1927年,據當時的海關報告,大豆和豆油的出口量已經遠遠超過茶葉。當時有人擔心,大豆‘每年裝運海外,銷路甚廣,惟各國人士盛倡採用豆類以充飲食品之說,將來各地廣行播種,我國農產前途,難免不受影響。即如茶葉一項,自錫蘭、臺灣(當時被日本佔領)、爪哇等處茶業大興,華茶銷路,日形衰落’。結果正是這樣:美國和巴西大豆生產的迅速發展使情況很快發生變化。我國大豆出口的數量優勢只維持了很短一段時間。
在19世紀初,大豆第一次引入歐洲時,被當作園藝珍品種植在巴黎的植物園(Jardin des Plants)和倫敦的邱園(Kew Gardens)。在1765年,它傳到了新大陸,作為一種飼料和綠肥,被種植在佐治亞州(Georgia)薩凡納附近的一個種植園。但是,在這之後的一個多世紀都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食用油的短缺,大豆才被當作潛在的油料作物受到關注。收穫後的大豆用於榨油,剩餘的豆粕主要被用作動物補充飼料的蛋白質補充料。
在那之後,一些美國來華的傳教士也從中國送回過大豆種子。美國文獻提到大豆是在1804年。開始引種試種是在19世紀中葉。1898年,美國農業部派人來華調查,採集大豆,但成效不大,在1903年以前,只引進了8個品種。1906年,美國農業部再次派出梅耶來華,從我國東北營口寄回一大批優良的大豆品種。在此後的兩年多內,他們又從我國引進50個品種。1907年,有些美國商人認識到種植大豆將對美國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1908年以後,美國從我國引進來比以前多得多的品種。1917年,美國還只是打算用300英畝土地做大豆的試驗栽培。但從1924年開始,隨著對大豆需求的增長,農民放棄利潤較小的棉花而改種大豆,大豆種植面積迅速擴展。
1925年,農業部雇員多賽特(P. H. Dorsett)到我國東北收集大豆品種,在那裡工作了兩年多,得1500份大豆種子帶回美國。1929-1931年間,他又和摩斯(W. J. Morse)受雇於美國農業部,到我國東北、朝鮮和日本收集大豆品種資源。來華時,他們帶著施溫高等人收集準備的,從我國的有關大豆文獻資料選譯的大量資料作收集參考。在這兩年間,他們收集到4000多份種子樣品。另外,金陵大學農學院美籍教授卜凱(J. L. Buck)也曾送回1000多份大豆種子樣品。此外,美國農業部還派出過其他一些人來華收集大豆品種資源和有關的文獻資料。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農業部開始執行一項保存種質和篩選某些種質的經濟性狀的計畫,例如種子的化學成分以及對特殊病原體的抗源等。大豆種質材料共約4500份,包括植物引種,美國推廣的栽培品種、遺傳原種和原生種。
1929-1939年這10年間。美國的大豆產量增長了10倍。從1939年後,美國成為僅次於我國的第二大豆生產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鑒於世界各國對大豆需求的增加,美國政府對大豆生產採取了經濟扶持的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本國的大豆生產。1950年,美國的大豆總產量與我國大體接近,然而到1954年,美國的大豆產量已超過我國而躍居世界第一位,總產占到世界的46.9%。從1924年到1973年,美國大豆的種植面積從70萬公頃擴大到2300萬公頃,從產量由13.4萬噸增加到4300萬噸,占當年世界總產量的74%(我國僅占12%),產值達90億美元。大豆以超過小麥和玉米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商品作物。1979年,美國大豆的種植面積達2855.7萬公頃,產量更達創紀錄的6172.2萬噸(我國1980年的產量是794萬噸)。
由於大量品種的引入和長期的栽培育種,現在美國已成為大豆的次生起源中心。根據有關資料,美國非常重視大豆種植資源的收集,到1983年,已從世界各國收集到9913份大豆品種和品系。收集大豆種質資源對美國大豆的持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他們利用從我國引去的小黑豆與本國栽培的大豆雜交,很好地控制了危害其12個州的大豆生產的孢囊線蟲病。正因為如此,美國大豆近年來一直在世界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近幾年的《中國統計年鑒》,我國的大豆年產量為1500萬噸左右,而我國每年從美國進口的大豆也約等於這個數量。”以上資料節選於《近代西方識華生物史》(羅桂環,2005),267頁,375-377頁,部分詞句略有改動;還有《作物進化》(N.W.Simmonds,1987),338-344。
由以上文字可見,在“前轉基因時代”,美國的大豆產量已經成功實現了逆襲,而且主要是靠收集國外(主要是我國)豐富的種質資源進行育種改良以及政府對這一戰略作物的重視、扶持。(政府方面的策略,並不難搜到。如《中國大豆產業面臨生死存亡之戰》《美國低價傾銷轉基因大豆種子,引起巴西農民擔憂》。)
“二戰以後,美國把大豆產業擴張看作政治戰略,於上世紀50年代成立了美國大豆協會。美國大豆協會不是民間組織,現有的60個董事,每一個都是經過逐級推薦,由美國農業部任命的。還設立了幾個專門委員會,也是由政府財政負責資助的。……對此,美國大豆協會也承認:‘美國政府高度重視出口市場,因為擴大出口市場就是保證本國就業。中國進口大豆對美國農民的影響是正面的,而對中國農民的影響是負面的。’
那麼,美國是怎麼打開中國市場的呢?據透露,20世紀90年代經過5年的準備,通過資助中國專家搞課題研究,資助中國畜牧技術專案,請他們到美國學習,辦各種培訓班等辦法,美國大豆敲開了中國的大門。‘我們針對中國搞商業化,讓專家幫助說話,這個方法很有效。’”
還有一個問題是,中國大豆產業一定要發輾轉基因才能活命嗎?還是摘抄剛才新聞中的一段話——
“我國是全世界大豆品種最豐富的產地和目前非轉基因大豆的主要種植區。相比進口的轉基因大豆,我國國產大豆有極大的食品安全優勢。目前歐洲、日、韓等國家和地區都只進口非轉基因大豆,而美國出口到歐洲、日、韓等國的非轉基因大豆,價格是出口到我國轉基因大豆的二至三倍!然而在國內市場上,我國生產的非轉基因大豆卻被迫混同於國外的轉基因大豆,被迫在同一種價格上競爭,這使得我們的品種優勢變成了價格劣勢,出現了優質的非轉基因大豆賣不上好價的現象。(注:不知道這段話的真實性,請業內人士鑒定。)
資料顯示,中國的大豆市場發言權已被國際資本剝奪。儘管黃豆1號(中國非轉基因大豆)在中國大連期貨占絕對優勢,但由於壟斷糧商的操控,芝加哥期貨市場的聲音壓倒了大連期貨市場,使黃豆1號的價格跟著黃豆2號(轉基因大豆)跑,如同土雞蛋的價格跟著籠養雞蛋的價格跑一樣,中國綠色有機大豆的市場發言權反而被跨國糧商所剝奪。
中國優質的大豆品種是世界公認的,蛋白質含量達43%以上、油脂20%以上、畝產200公斤的大豆品種有上百種,甚至超過轉基因大豆的畝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EBnqclJzW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